惠南镇:以“绣花功夫”激活“社区根系”治理
近日,惠南镇西城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刘曲萍的手机上收到一条来自辖区居民的短信,询问是否能适当增加儿童亲子游乐设施。当下她就和同事一起,抓紧推进小区“中医百草园”亲子项目速度。像这样的居民诉求,她都会“响铃即应”,联系到居民本人,上门了解诉求,必要时还会叫上党员志愿者、物业等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居民诉求。
西城居民区位于惠南镇民乐社区,是镇域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动迁安置小区之一,动迁户来自本镇远东村、海沈村、民乐村、城北村等14个周边村,所辖4个小区共238个楼栋。周边医疗机构、学校以及商业体聚集,导致流动人口众多,在近7000位居民中,流动人口占比接近60%,职业、年龄等差异使社区管理复杂多样。
动迁居民来源多样,诉求也五花八门。为打破壁垒,刘曲萍带领团队在小区内利用“一廊两亭”,打造出“老友聚会亭”“童乐亭”,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空间。
同时,党支部还把目光落在廊道里原本不起眼的十余根柱子上,通过发起“老照片征集”活动,把大家的乡愁记忆以“一村一柱”的方式上墙,并在档案机构里检索村落历史,打造出一条彰显文化传承的“风貌长廊”。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更多互动性强的文娱活动,同时将活动场地搬到长廊周边。如此一来,居民们开始了解彼此,不少新朋友也在此结识。
除了提升廊、亭功能性外,小区里新建的3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和拓展出来的停车位也获得居民好评。从城北村动迁搬入的居民顾勤芳居住在彩虹雅苑西苑,顾阿婆回忆刚搬入时,子女每次来探望她,都会因为停车难问题向她抱怨。在日常走访中,党支部成员紧抓“大车、小车”两个关键问题,全员出动、逐户走访、反复研判,兼顾布局、距离、安全与需求后,最终上报确定充电棚点位。
党支部也多次召开议事会听取建议,并依托“城馨城驿”平台,推动“大车”停车落地。“城馨城驿”是西城居民区打造的另一个互动、互助、互享平台,把民主议事茶桌搬进楼栋中,及时收集问题、落实解决。会同物业对地库进行升级改造,腾出112个车位,并深挖地面空间,为所辖四个小区安排出足量车位。
始建于2010年的西城居民区,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楼前坡度与道路连接处出现几厘米沉降,如此细微的落差对于老年居民进出则是一道难过的坎。居民区将此纳入议题,利用其他项目中剩余的水泥将其填平,扫除了老年人出行的“拦路虎”。
从互动破冰到空间升级,西城居民区用党建“绣花针”穿起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这个曾经治理难度大的动迁社区,在“三驾马车”协同运作下焕发新貌。“基层治理更像是扎在泥土里的根系,保持根系畅通,树木才能蓬勃舒展。”刘曲萍说。
(来源: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