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作风 建新功丨张江镇:党建领航绘新卷,乡村振兴结硕果
为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张江镇党委紧扣区委“支部建设年”工作部署,立足辖区内8个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特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在治理提质、产业增效、生态赋能、文化铸魂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环东中心村:“三所两庭一厅”,织密基层治理经纬网
地处浦东“东西城镇发展轴”和“南北创新发展廊道”交汇点的环东中心村,是张江镇唯一的规划保留保护村。针对村内本地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流动性大、新老村民融合困难等问题,环东中心村创新实践党建引领“三所两庭一厅”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小事不出队、大事不出村”。司法所“全程跟进”提供专业指导,派出所通过“日沟通、周驻点、月走访”强化治安管理,律所每周固定两小时下沉村宅提供法律服务,通过共建法官工作室和劳动人事争议解决工作站,搭建法庭、仲裁庭与基层群众的沟通平台。依托环东议事厅,村党总支通过“公转”统筹解决共性难题,党支部通过“自转”化解个性矛盾。环东中心村推动建在村集体土地上、由村集体经济全资投入的保租房项目落地,切实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的组织、服务、阵地就覆盖到哪里。
新丰村:“聚闲为宝”,撬动乡村文旅“古树发新枝”
1300亩生态林、29条天然河道、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漫步新丰村,林水交融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这里不仅是上海市首届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孵化地,也是首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所在地。新丰村党总支通过整合、改造村内闲置宅基地,盘活“沉睡”资源“聚闲为宝”,大力发展都市文旅产业,打响“源香”乡村文旅品牌,培育乡村研学、康养休闲、生态观光等业态,孵化出民俗博物馆、皮划艇俱乐部、露营地等网红打卡场景,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线路,深受游客青睐。
长元村:“长美汇”,绘就生态经济“点绿成金”新画卷
森林覆盖率达38.25%的长元村,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经系统梳理改造需求、多方调研论证后,在占地63亩的长美绿地内,将建筑面积超900平方米的闲置废弃种子仓库改造成集村史展示、科普教育、青少年活动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长美汇。同时,长元村聚焦张江科学城企业发展需求,打造“企业家会客厅”,让传统村落与科创热土碰撞出“宜居宜业”的创新火花。村民们感慨:“以前仓库锁着门,总觉得可惜,现在既能遮风避雨、供人歇脚,还能服务来绿地游玩的游客,真是办了件大实事!”
沔北村:“三代同频”,育苗生花沁润乡风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育化、凝聚人心的重要工作,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沔北村党总支聚焦“一老”“一少”“妇女”三类人群,打造“一起去沔北”品牌矩阵。村党总支依托“银发群体”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乡土情怀,引导其组建志愿者团队,以质朴话语和丰富经验参与邻里纠纷调解、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化身乡风文明的“活教材”和“传声筒”。为少年儿童推出党建品牌项目“沔北小课堂”,将非遗老布、农耕文化等传统元素融入教学。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基地和田间,让匠心传承、创新发展与实践探索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悄然萌芽。组织“花样妈妈们”以传统土布为载体成立工作室,巧手制作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
中心村、劳动村:因策施治,精绘人居环境“工笔画”
面对高密度人口与高频租赁流动带来的环境治理难题,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诉求愈发迫切。中心村和劳动村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深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文章”。中心村立足实际,通过织密治理网络、发动志愿力量、引入科技手段、培育专业队伍等举措,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长效化迈进。劳动村积极推行队组包干制与农村物业化管理模式,精准排摸村民、房东、租客需求,明确片区责任到人,构建全方位巡查机制,强化房东与二房东主体责任,针对垃圾分类设立“红黑榜”,靶向发力破解治理顽疾,实现村域环境显著提升。
钱堂村、韩荡村:“一道防线三把钥匙”,解锁动迁攻坚“密码锁”
动迁工作既关乎民生福祉,又关系发展大局。为配合张江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动拆迁工作,钱堂村、韩荡村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多方合力,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面对产权复杂、群众诉求多元、时间紧迫等难题,钱堂村成立“房屋征收矛盾调解专班”,构建“政策解读+法律分析+心理疏导”三位一体的矛盾化解体系,筑牢矛盾化解“前沿防线”。充分融合“熟人社会”地缘优势与专业法律援助,针对个案精准施策、靶向攻坚。韩荡村主动跨前,建立“一户一档案”动态管理机制,灵活运用法、理、情“三把钥匙”破解难题,坚持“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复盘调度”,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确保村民搬迁安心、过渡顺心、未来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