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镇:党建引领,激活社区调解多元模式新效能
高行镇绿洲第二居民区党总支聚焦居民群众“急难愁盼”,积极探索并深化社区调解多元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力,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让居民群众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在第一地点得到解决。
“党建+常态调解”模式,小网格也可大显身手
绿洲二居党总支坚持“党建红”引领“微网格”,联动社区内生力量,构建网格责任体系,完善网格工作机制,把一件件“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实现“问题不出小区、矛盾和气化解”。
打造楼栋内的“熟人网格”。绿洲二居所辖两个小区共有93个楼组,划分10个微网格,每个网格由“两委”班子成员、社工、党员、楼组长等热心社区服务、善做群众工作的人员组成工作队伍。网格员以“交朋友、聊家常、听需求”的方式,对小区民情做到“四提四知”,打造“熟人网格”,让社区治理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在日常走访中发现邻里纠纷、物业服务不到位等矛盾就地化解,不出网格。遇到非机动车违规停放、楼道堆物等疑难杂症上报党总支,落实全程跟踪、闭环解决。
当好楼栋外的“移动探头”。在绿洲二居两个小区内,经常能看到身着志愿者马甲的身影在忙碌,那便是“老爷叔”自治团队在开展常态化巡查工作。在居民区党总支的指导下,16名党员“老爷叔”发挥“移动探头”的作用,通过“一走、二看、三听、四访、五议、六办、七回头”的方式,把难题变项目,把项目变实景。针对小区内飞线充电、毁绿种菜等现象,“老爷叔”自治团队及时上报党总支,配合居委会、业委会共同制定了关于小区新能源充电桩安装、绿化管理等相关规约,并通过业主大会表决通过,不仅有效减少了飞线充电的现象,还将小区居民从毁绿种菜引导到认领绿化,将原先的菜地改成了百姓花园。
“党建+专业调解”模式,小机制也可大放异彩
绿洲二居党总支深入推进党建与专业调解力量深度融合,发挥“三所一室”(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和法官工作室)作用,建立党建联建、工作联推、服务联动、活动联办、民事联议和信息联通的“六联”工作机制,矛盾纠纷在专业力量加持下,得到及时化解。
普法进行时——身边的“法律讲堂”。绿洲二居加强与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的联动,整合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各类资源,从源头上引导居民群众通过法律和正当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每月的法治微讲堂,围绕热点话题开展专题授课及案例讲解,提升居民群众的法治理念,让他们从活动中得到启发。每周的律师下基层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为“法律明白人”“法律带头人”答疑解惑,将“法言法语”与“家常话”相结合,培育社区“普法宣传员”。
法官工作室——家门口的“庭审纪实”。作为浦东首批成立的居(村)法官工作室,绿洲二居与外高桥法庭紧密联动。法官每季度下社区为居民群众解决身边的矛盾纠纷,提供贴心细致的司法服务,并通过选取在群众身边多发、易发的典型案例,将庭审“搬”进现场。
“党建+自治调解”模式,小平台也可大有作为
绿洲二居党总支大力推进民主自治,每月民情接待日成为“三驾马车”解决治理难题,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平台。
搭建“桥梁”汇集“民智”。党总支建立“两委+物业+业委会民情共议”接待机制,设立每月民情接待日,使传统社区“自上而下”的管理变为“双向互动、多向交流”。同时邀请资深“老爷叔”、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为信息收集员,切实把听取民意的触角延伸到离居民最近的地方,实现沟通“零距离”。
推动“共议”巧解“难题”。党总支带领“三驾马车”虚心听取居民意见,对民情接待日及信息收集员上报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建立“一事一议”的共商共治机制。面对小区停车难、充电设施不足、外来车辆混乱等多项棘手问题采取分步走措施,用好“三会”“业主大会”等民主自治途径,通过制定停车管理方案、建造非机动车车棚及安装充电桩、改建停车场等方式,大大改善了小区的停车秩序,同时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自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