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街道:一把“金钥匙”,解锁街区治理“新密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街区治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在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协商共治为核心的转型实践正在展开。通过搭建协商平台,整合商户、居民等多方力量,这里的营商环境和业态格局持续向上迭代,为城市街区治理提供了范例。
协商机制: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地生根
商户联络员负责收集商户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是商户群体的“代言人”;居民代表则带着社区居民的诉求积极发声。塘东居民区党支部的协商机制有着坚实的组织架构基础,通过推选商户联络员和居民代表,构建沟通的桥梁。
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组织下,各方通过微信群讨论、三会制度下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协商议事。
以蓝村路、南泉路沿街商铺的“样板社区”改造为例,原本如此大规模的改造牵涉方方面面,很容易引发商户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但在协商机制的推动下,改造却成为了凝聚各方共识、提升街区形象的良好契机。商户们不再被动接受改造,而是主动参与到方案制定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他们意识到规范招牌不仅能提升街区整体形象,还对自身经营效益有积极影响。
这种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观念转变,充分体现了协商机制的优势,让商户和居民从对立走向合作共赢,从旁观者变成了积极参与者。
问题导向:协商机制的精准化解
环境整治一直是街区治理的难题。在塘东多层小区蓝村路471弄,油污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污水管道堵塞、顶面乱搭建、立面破墙开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港驳小区峨山路180弄也面临着油烟困扰,居民和商户之间矛盾重重。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协商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专项小组,对471弄进行全面排查梳理,针对顶面、立面、底面的“三面”问题开展系统整治,不搞表面功夫,力求彻底解决问题,在整治过程中,充分凝聚了商户和居民的共识。而在港驳小区,“共享烟囱”的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油烟问题,还增进了商户与居民之间的信任。
业态提升同样是街区治理的重要环节。蓝村路有280多家商户,其中餐饮店占比较高,外摆位虽然营造出了热闹的城市烟火气,但也带来了噪音、卫生等问题,导致居民和商户矛盾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协商机制再次发挥作用。居民区党支部牵头开展调研,并组织各方进行协商沟通,推动部分店铺业态从重餐饮调整为轻餐饮和零售类。这一调整看似缩小了商户的经营范围,实际上从街区整体利益出发,既满足了居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又为商家开拓了新的盈利渠道,实现了双赢。
活力街区:构建街区治理新未来
协商机制不仅是一种治理手段,更像是激活街区活力的催化剂。它促使商户和居民从“各自为政”转变为“多元共治”,从“单打独斗”走向“资源整合”。当商户和居民携手合作,街区的功能布局得到优化,品质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如今,走在改造后的塘东居民区街区,街道整洁干净,商户招牌规范且富有特色,店铺内充满欢声笑语,居民们在街边悠然散步,享受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正是协商机制带来的显著成果。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