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杨新村街道:社志融合,“无主之地”披绿衣
一堆废弃水桶、一块块被“占绿”的社区角落,在金杨新村街道“社志融合”新模式探索中,居民区里曾经的“无主之地”重新披上“绿衣”,居民有了专属“社区菜园”。新模式下,专业社工统筹叠加党员志愿者深度参与,从种植技能培训到志愿者自主管理,最终实现了从“输血式服务”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目前,该模式已经推广至金杨新村街道30余个居民区。
废桶能够变菜园最早源于金杨东方知音苑居民区的“亲瓶菜园”志愿服务项目。彼时,居民在绿地上搭建车棚、宠物笼、杂物间,长期占用绿地堆放废品、旧家具等现象屡禁不止。如何打造生态友好型公共空间是一道摆放在大家面前的难题。经过“头脑风暴”,东方知音苑居民区党总支以“亲瓶菜园”志愿服务项目为纽带,链接整合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居民骨干等各方力量,形成活动共创、家园共建的治理模式。
东方知音苑居民区党总支坚持用好各类自治项目,结合社区云的调查问卷,让各项服务“有的放矢”,同时牵头组建“党员先锋岗”,实施“责任田包干制”。在实施过程中,专业社工发挥主导统筹作用,引领党员志愿者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划分“种植责任田”,织密“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的网格化服务体系。同时,社区志愿者协同专业社工规范开展需求调研,并引导居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废弃油桶、水桶改造为标准化种植容器,既解决居民分散种植导致的“毁绿”“占绿”问题,又赋予公共空间生态价值。此外,专业社工还携手志愿者骨干定期策划开展“我的菜园”摄影展、特色种植评比等活动,鼓励种植团队之间互学互促、比学赶超。
为了让项目保持持久“生命力”,在项目实施同时,专业社工注重建立“基础技能-项目管理-领导力培育”的志愿服务三级赋能体系,邀请农科专家传授立体栽培、有机堆肥等技术,使社区志愿者掌握现代化种植方法。建立“项目微创投”机制,支持志愿者骨干独立运营种植片区,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协调能力。选拔优秀志愿者参与社区规划议事会,形成“专业社工引导-志愿者带动-居民响应”的治理链条。
东方知音苑党总支积极引导居民区内的各类群体主动参与自治活动。从推广“亲瓶菜园”种植活动,鼓励社区里的党员带头将收获的蔬菜送给独居老人,到号召党员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检查、平安巡逻等居民区建设,再到引导党员志愿者们积极“亮”身份,参与楼道纠纷调解工作。在社区党员志愿者们的带动下,参与“亲瓶菜园”的居民达7000余人次,累计改造废弃容器1000余个,昔日的卫生死角转变为错落有致的“可食用景观带”。项目还形成了“公益反哺”模式:以种植成果服务惠及社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4000余人次。“有老人收到蔬菜后,将平时收集的废纸箱交给志愿者,并在邻里间夸赞‘亲瓶菜园’项目,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亲瓶菜园”已经在香山五居、黄山新村、罗山二居等30多个居民区成功复制。接下来,金杨新村街道将不断激发党建创新活力,以党建引领促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让“亲瓶菜园”成为社区治理的“金杨样本”。
(来源: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