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街道:曾经“老大难”小区蝶变为“共治样本”

发布日期:2025-05-14 信息来源: 塘桥街道党工委
字号:

塘桥街道临沂北路100弄小区是个老旧小区,设施老化、问题丛生。小区通过多元共治、智慧赋能和居民自治,完成了从“问题社区”到“共治样本”的华丽转身。

党建引领补齐治理短板

每天7点,65岁的居民黄志强准时出现在小区主入口的“三口一视界”服务点,查看电子屏上物业工单的处理进度和便民服务信息。作为1号楼楼组长兼监委会副组长,他时刻心系小区事务。“现在报修扫二维码就能追踪进度,我们楼组的18名热心居民分片包户,连80岁的老人都会用手机预约充电位。”

这番日常是临沂北路100弄小区“党建穿针引线”治理模式的生动体现。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搭建“三驾马车”联动平台,物业、业委会、居委每日碰头协商,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楼组。在车棚改造中,面对47辆“僵尸车”清退难题,党员志愿者带头签署“车棚使用公约”,2周内释放300平方米空间;加装电梯时,党小组成员连续12晚入户沟通,达成“一楼免缴、高层多担”方案。

“我们绘制‘两单一图’,把风险隐患、居民需求和自治区域可视化。”小区所属的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介绍。通过“一户一档”电子台账精准掌握居民车辆信息,“三驾马车”累计解决了非机动车充电、楼道堆物等60余件民生实事,让“无人管”变为“众人治”。

“党建穿针引线”离不开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小区2号楼旁的钢结构“空中乐园”曾是废弃自行车棚,如今地面保留停车位,二层则改造为休闲平台,铺设塑胶防滑地砖并安装夜灯。业委会主任展示了23条居民修改意见的公示材料:“所有的设计都由居民讨论形成,从设计草图到施工方案,全程公开透明。”

电梯加装同样如此。1号楼电梯井采用米黄色真石漆,与楼栋外立面浑然一体。电梯内“加梯大事记”展板记录着从7张反对票到全楼支持的转变。楼组长说:“居民自筹资金选配色、做美化,电梯也成为了自治成果展示窗。”

每周六小区里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集市也很热闹,居民可以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洗衣、理发等服务。党员志愿者陶国权的积分卡记录了86小时服务时长:“兑换服务是小事,大家带着改造方案主动参会,这才是自治的觉醒。”

技术赋能解决硬件问题

通过居民自治,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而小区里陈旧老化的硬件设施,则通过技术赋能获得提升。

推开2号车棚电子门禁,6组智能充电桩有序工作,顶部喷淋系统和烟感报警器闪烁的信号,撑起了一把安全保护伞。居民陈阿姨熟练地刷卡充电:“以前抢充电位吵架是常事,现在每个接口都有过载保护,充满自动断电,费用还能微信结算。”在车棚改造中,居民代表参与设备选型,连雨棚倾斜角度都通过投票确定。

在门卫室,保安李师傅通过“翼家云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实时追踪3号楼前滞留的外来人员。这套系统接入公安、消防、物业数据,让居民在家也能通过电视屏查看家门口的动态,紧急报警5分钟内响应。“hello老友亭”则能刷脸识别后预约家电维修,15分钟内师傅上门,收费比市场价低20%。该设备还有一键叫车、查询养老金等功能,方便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居民。

打开“临沂100弄”微信小程序,物业报修、停车缴费、自治投票等功能一应俱全。其中部分功能根据居民需求细化,例如充电板块,不仅可以查看每月账单,还能看到车棚实时画面。小区电子屏公示的“服务之星”评价系统,让保安、保洁工作接受居民打分,物业工单响应时间精确到分钟,居民满意度从62%飙升至95%。

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与技术赋能,这个曾经的“老大难”小区,已经从“问题社区”蝶变为“共治样本”。这不仅是设施的更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当居民成为家园的“设计师”和“守护者”,老旧小区的“逆生长”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来源:浦东时报)

1.jpg